12月17日,据一项新报告指出,这家全球电子商贸巨擘的第三方销售平台开始越来越像阿里巴巴的淘宝。
据《华尔街日报》报导,因亚马逊积极吸纳中国商家,令旗下美国销售平台充斥劣质商品。报导称在5月至8月,亚马逊发现10,870件商品被联邦机关裁定为不安全或带有欺诈性标签,或不按照联邦法例规定附贴警告字句,或属于联邦监管机构的违禁品。
按该报导的引述估计,亚马逊获最多评论的10,000个帐户中,38%来自中国,较三年前多出25%。该公司指出1,934个商家的地址无法确认,其中54%实际上来自中国。
亚马逊则指出该报导38%数字“过分夸大”,而报道中估算的方法也存在缺陷。
不过亚马逊向中国商家大开门户,究竟会不会引火自焚?
要了解亚马逊为何打算吸纳中国商家,则要追溯到这家公司之前在中国遭遇了怎样的滑铁卢。亚马逊于2004年便进军中国,当时以7,500万美元收购网上书城Joyo.com,并将之改名为Amazon China。
Amazon China从未对阿里巴巴或京东的中国市场份额构成太大的威胁,结果反而在今年初终于将平台关闭大吉。然而,亚马逊并未完全撤走中国的投资,在阿里巴巴的天猫仍设有商店,也向中国商家开放第三方销售平台。
此举大幅推动第三方产品的销售额,占其商品交易总额超过一半,但不久之后,却招来客户对冒牌货和劣质商品的投诉。同时,亚马逊的商家要与中国的廉价品周旋,苦苦挣扎,甚至亚马逊许多自家品牌产品也都是出自中国商家。
眼见劲敌沃尔玛和Target穷追猛打,而且均在出售廉价产品,亚马逊的这种策略有助加固其护城河,迎抗强敌步步进逼。此外,亚马逊的本土市场已经成熟,增长放缓。根据CIRP的资料,亚马逊已在服务美国超过1亿Prime会员,不大可能再吸纳更多客户,因此需要推出新招,才能推动每名美国会员的收入贡献。
很不幸,这种策略却有可能触怒客户和商家,适得其反。若要了解可能招致的后果,我们应来看看阿里巴巴的淘宝和京东两者有何分别。
淘宝属于第三方销售平台,将商家和消费者联系起来。淘宝出售的商品从不属于阿里巴巴,所有送递服务都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处理。对阿里巴巴而言,要杜绝淘宝上的假货和劣质商品相当困难,由于在这方面没有什么进展,以致该平台被美国贸易代表署 (U.S. Trade Representative) 列入最新假货市场黑名单。
京东的核心业务是作为第一方销售平台,完全自行管理库存,又以旗下物流服务付运订单,因此假货难以鱼目混珠。这种商业模式需要的资本远比阿里巴巴高,但却有助京东力保清白,避免列入黑名单。
亚马逊越来越依赖中国卖家,因而逐渐沦为另一个淘宝,而非京东。但京东的商业模式其实是仿照亚马逊,这便很讽刺了。假如亚马逊继续走这条路,则会随时令旗下品牌声名狼藉。
责任需自负
亚马逊并不规定第三方卖家必须披露真实地址或标签产品来源地。在每年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上报的10-K表格内,公司承认“如果买家收不到下单的商品,又或收到的商品货不对等,也无法阻止卖方以欺诈或其他不法手段收取款项”。
简言之,亚马逊第三方销售平台仍然是西方电子商贸的巨人,但这家公司看重增长多于质量。而当中的假货问题随时将消费者拱手送给沃尔玛和Target的电子商贸业务。
更多新鲜的国际海运、物流资讯,关注搜航 app !
推荐阅读:旗龙网